文淑惠
一.前言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广西、云南等诸多省市积极探讨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产业园区开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务实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
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2015年中国对中南半岛出口贸易额为1632.95亿美元,占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规模的61%。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通关便利化、合作机制制度化、政策沟通多层化、民心文化交融等相关因素能否显著影响中国对中南半岛各个国家的出口水平?贸易潜力有多大?该经济走廊建设是否能够对沿线国家与地区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鉴于传统引力模型忽略了很多影响贸易潜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与随机前沿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贸易阻力的因素剥离出来单独处理,量化限制或者促进贸易的因素,达到研究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的目的。
本文选择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作为中南半岛的空间范围,使用出口效率来反映中国与中南半岛贸易效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及贸易非效率模型,结合2005-2015年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对中南半岛的贸易潜力、贸易效率及贸易对象国人均GDP、中国人口总量、贸易对象国人口总量、贸易对象国自贸协定等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设施联通、政策沟通与民心融通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贸易潜力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度结果
首先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国家2005-2015年出口进行时变回归。时变模型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在进行贸易的时候存在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同时贸易非效率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即中国与中南半岛之间的贸易阻力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加,贸易非效率因素对中国与中南半岛之间的贸易水平和贸易潜力存在着主要影响。
从具体因素的影响来看(1) ‘中国人均GDP’的变化不会对出口产生显著影响。(2) ‘贸易对象国人均GDP’对出口的影响是正向的,从中南半岛国家角度来说,中国相对于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且地理距离不是很远,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不仅可以节约贸易成本,同时也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所以中南半岛国家人均GDP增加,将会促进贸易往来。(3)‘中国人口总量’、‘贸易对象国人口总量’对出口的影响是正向的,说明人口红利对贸易的影响依然存在,市场容量越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也越显著。(4)‘中国对贸易对象国地理距离’‘华人人口占比’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都不显著。
2.贸易非效率模型测度结果
在不存在贸易非效率项以及模型设定有误两个假设前提下,贸易非效率测度结果显示:贸易非效率是阻碍贸易的重要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1)‘贸易对象国自贸协定’与贸易非效率负相关,即与出口正相关,自贸协定能够促进贸易发展,能够抵消贸易非效率对贸易的影响。
(2)‘贸易对象国进口清关时间’对出口的影响是正向的,清关时间增加,中国出口量也会增加。从中南半岛国家角度看,中国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与中国贸易越来越频繁,数量也不断增加,其贸易收益超过因清关时间增加带来的贸易成本。
(3)‘贸易对象国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贸易对象国贸易及运输相关基础设施指数’都与出口负相关,当它们增加时,中国出口量将会减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制造业的大部分产业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竞争力并不显著,导致出口产品利润较低。另一方面,中南半岛市场竞争激烈,中南半岛各国改善海运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之后,可以有更多的区域外贸易伙伴进行选择。所以该地区交通通达性的改善并不会促进中国出口量增加,甚至会有减少的趋势。
(4)‘贸易对象国货币自由度’‘贸易对象国关税水平’对贸易的影响都不显著。
(5)‘贸易对象国金融自由度’对出口的影响是正向的,当它增加时,出口将增加,说明中南半岛国家政府对金融业开放将有助于贸易。
3.贸易潜力
从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贸易潜力在逐渐增加,即贸易阻力在逐渐增强。(1)虽然2015年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69亿美元,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36.9%,且对中南半岛国家出口增长4.2%,但是以越南、柬埔寨为代表的中南半岛欠发达国家已经在消费品的加工组装上对中国形成竞争威胁,在制造业方面也存在着相似度和竞争关系,出口优势弱化。
(2)中国产能过剩,中南半岛国家需求增长无法与产能增长相匹配,削弱了出口水平。
(3)人民币在越南、缅甸、老挝等国虽然能直接使用,但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使用率依旧很低,大多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盯住美元”汇率制度,那么美元汇率的波动必然会对贸易产生相应的影响。
(4)中国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多数制造业产品优势不突出。但是伴随创新驱动战略的积极推进,今后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化和贸易阻力的有效改善,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对中南半岛未来的出口潜力。
三.主要结论
(一)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结果
(1)进口国人均GDP、出口国和进口国人口总量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属于促进贸易因素。(2)中国人均GDP与华人人口占比对贸易的影响不显著。(3)为提高中国对中南半岛国家出口水平,中国应更关注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开发因人口红利而产生的潜在市场,充分激发贸易潜力。(4)2005-2015年中国对中南半岛出口效率值呈现持续递减趋势,中国对中南半岛贸易潜力在逐渐增加。说明中国对中南半岛贸易合作中,贸易非效率因素占据主要地位,是影响贸易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一步法贸易非效率模型结果表明
(1)自贸协定、进口国清关时间、进口国金融自由度都属于促进中国出口的因素。在中国-中南半岛国家经济走廊建设中,应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降低关税壁垒,促进通关效率提高,适当避免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贸易合作的影响。同时,加大人民币区域化力度,尽快与该区域各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降低人民币兑换成本,以促进该地区的金融合作,深化与中南半岛国家经贸合作层次,改善合作关系的灵活性、务实性及多样化程度。
(2)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贸易及运输相关基础设施指数属于阻碍贸易的因素。因此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大框架下,中国应积极与中南半岛国家探索更为有利的开放规则,提升贸易自由度。同时加强与这些国家互补性的产业合作,更好地应对该地区各国工业化进程对于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贸易依存度,优化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3)关税水平及货币自由度对贸易的影响都不显著。意味着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关税减免空间非常有限,这意味着推进双边贸易发展必须拓展合作领域,应加强与中南半岛国家在通信、能源、环保、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国-中南半岛区域经济互惠互利、稳健、长久发展,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政策建议
(一)上述两个模型分别获得两组关于中国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出口效率估计值,两组数据差异不大,结果显示:从国别对比看,中国的出口效率仅高于老挝,表明中国对中南半岛各国的贸易潜力非常充裕,也反映出贸易阻力较为明显。今后应重点关注如何减少贸易阻力以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进程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临近优势,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为重点,促进双方产业合作,不断优化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化解来自区域外其他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三)充分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渠道,加快完善泛亚铁路境外路段、澜沧江-湄公河港口及昆曼公路等建设和升级改造,形成水、陆、空、铁并举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构建搭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软硬件基础,应对未来发展道路上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者信息:
文淑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主持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云南省发改委、商务厅等政府部门研究咨询课题多项。在《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科学》、《产业经济评论》、《经济问题探索》等中文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省哲社三等奖一项。
张昕(1988-),男,湖北武汉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研究生。
原文信息:
《国际贸易问题》期刊已接受,预计今年年底刊出。
本文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产品内分工下GMS地区制造业持续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升级演化路径研究”(编号:4156102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东道国需求的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产能合作研究”(编号:16BJY081)资助。